本文共 4428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4 分钟。
本节书摘来自华章计算机《 FreeSWITCH权威指南》一书中的第1章,第1.4节,作者:杜金房 张令考 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“华章计算机”公众号查看。
用户设备(如话机)与端局交换机之间,以及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需要进行通信。这些通信所包含的信息有(但不限于)用户、中继线状态、主叫号码、被叫号码、中继路由的选择等。我们把这些消息称为信令(Signaling)。
1.4.1 信令分类按照不同分类方式,信令可以分成很多种。下面介绍信令主要的几种分类方式。(1)按信令的功能分按照功能的不同,信令可以分成以下三种:(2)按信令的工作区域分
信令按照工作区域的不同可以分成以下两种:注意
用户线信令少而简单,局间信令多而复杂。(3)按信令的信道分按照信道的不同,信令可以分为以下两种:随路信令传送速度慢,信息容量有限(传递与呼叫无关的信令能力有限);公共信道信令传送速度快、容量大,具有改变或增加信令的灵活性,便于开放新业务。
(4)其他分类另外,信令还可分为带内信令和带外信令、模拟信令和数字信令、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、线路信令和记发器信令等,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解释了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关键词进一步学习。下面我们分别对一些重要的信令进行简单介绍。1.4.2 用户线信令从用户终端(通常是话机)到端局交换机之间经常需要传送一些控制信息,如用户摘机、挂机、拨号、主叫号码显示等,这些信息称为用户线信令。用户线信令可以通过模拟或数字信号传递。对于普通的话机,线路上传送的是模拟信号,因此信令只能在电话线路上传送,这种信令称为带内信令。话机通过电压变化来传递摘、挂机信号;通过DTMF(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,双音多频)传送要拨叫的电话号码。另外,也可以通过移频键控(Frequency Shift-keying,FSK)技术来支持主叫号码显示,俗称来电显示(Caller Line Identification Presentation,Caller ID或CLIP,主叫线路识别提示)。与普通电话不同,ISDN(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,综合业务数字网)在用户线上传送的是数字信号。它的基本速率接口(Base Rate Interface,BRI)使用144kbit/s的2B+D信道—两个64kbit/s的B信道及一个16kbit/s的D信道。其中B信道一般用来传输话音、数据和图像,D信道用来传输信令或分组信息。2B+D的ISDN最初是为了解决用户线上的语音与数据同步传输问题。但事实上,2B+D的ISDN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美,而且需要专门的NT1终端设备,在我国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,后来很快被ADSL技术取代了。1.4.3 局间信令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也需要传送控制信号,用于话路的建立、释放等,这些控制信号就称为局间信令。局间信令主要在局间中继上传送,传送局间信令的电路称为信令链路。一般来说,一条信令链路通常只占用一个64kbit/s的时隙。一条信令消息通常只有几十或上百个字节,一条64kbit/s的电路足以容纳成千上万路电话所需要的信令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、话务量的上涨以及更多增值业务的出现,完成一次通话需要更多的信令消息,因此出现了2Mbit/s速率的信令链路,即整个E1链路上全部传送信令。目前在传统的PSTN网络中常见的局间信令有ISDN PRI(Primary Rate Interface,基群速率接口)信令和七号信令。PRI信令和话路在同一个E1上传送,通常使用第16时隙,而0时隙传送同步信号,其他30个时隙可传输通话信息,因此又称30B+D。与PRI信令不同,七号信令除可以与话路在同一个E1上传送外,还可以在专门的用于传送信令链路的E1中继上传送,因而它组网更加灵活,支持更大的话务量。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讲解七号信令。支持七号信令的每个通信设备都需要有一个全局唯一信令点编码,而信令点编码资源是比较有限的。因而,七号信令主要在运营商的设备上使用,而运行商与用户设备(如PBX)一般使用PRI信令对接。1.4.4 七号信令七号信令(Signaling System No. 7,SS7)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信令方式,用于局间通信。我国的电话网络中有专门的七号信令网。在此,我们先来看一次简单的固定电话的通话流程。如图1-8所示,用户a摘机,与其相连的交换机A根据电压、电流的变化检测到a摘机后,即向a发送拨号音,同时启动收号程序。a听到拨号音后开始拨号,待交换机A收齐号码后,即查找路由,发送IAM(Initial Address Message,初始地址消息)给交换机B。B向A发ACM(Adress Complete Message,地址全消息)并通知用户b(b的话机)振铃,A向a送回铃音。这时如果b接听电话,则B向A发送ANC(Answer Charge,应答计费消息),a与b开始通话,同时A对a进行计费。通话完毕,如果主叫挂机,则本端交换机A向对端B发送CLF(Clear Forward,前向释放消息),B向A返回RLG(ReleaseGard,释放监护消息),并向b传送催挂音(嘟嘟嘟……)。
如果被叫挂机,则B向A发送CBK(Clear Backword,后向释放消息),A回送CLF,最后B返回RLG。上面在交换机A与B之间传递的为七号信令中的TUP(Telephone User Part,电话用户部分)。目前,由于ISUP(ISDN User Part,ISDN用户部分)能与ISDN互联并提供比TUP更多的能力和服务,故其已基本取代TUP成为我国七号信令网采用的主要信令方式。ISUP信令与TUP互通时的对应关系如图1-9所示。SIP(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,会话发起协议)是由IETF(Interne工程任务组)提出的IP电话信令协议。正像其名字所隐含的那样,SIP用于发起会话,它能控制多个参与者参加的多媒体会话的建立和终结,并能动态调整和修改会话属性,如会话带宽要求、传输的媒体类型(语音、视频和数据等)、媒体的编解码格式、对组播和单播的支持等。
H.323和SIP设计之初都是作为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层控制(信令)协议,目前一般用于IP电话。它们能实现的信令功能基本相同,也都利用RTP作为媒体传输的协议。但两者的设计风格截然不同,这是由于推出它们的两大阵营(电信领域与Internet领域)都想沿袭自己的传统。H.323是由国际电信联盟提出来的,它企图把IP电话当作众所周知的传统电话,只是传输方式由电路交换变成了分组交换,就如同模拟传输变成数字传输、同轴电缆传输变成了光纤传输。而SIP侧重于将IP电话作为Internet上的一个应用,较其他应用(如FTP,E-mail等)增加了信令和QoS的要求。 H.323推出较早,协议发展得比较成熟,由于其采用的是传统的实现电话信令的模式,故便于与现有的电话网互通,但相对复杂。SIP借鉴了其他Internet标准和协议的设计思想,有其突出的优点。关于SIP信令我们将在第8章详细讲解,读者可以先在这里参考一下图1-11所示的ISUP与SIP间的信令转换关系图,以便建立一个直观的印象。
转载地址:http://iamol.baihongyu.com/